近日,中国能源研究会配售电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配售电专委会")正式成立。与会人士共商配售电领域改革发展大计。
配售电改革迈入新阶段
当前,我国能源转型与电力市场化改革进入深水区,配售电作为连接电力生产与消费的"神经末梢",功能日益凸显。国家能源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张燕秦指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十五五"时期要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而配售电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枢纽,也是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据显示,我国配售电市场化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4年,全国注册售电公司超5000家,代理60万用户参与零售市场交易,电量达3.6万亿千瓦时,占市场化交易电量的58%;今年底,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将初步建成,配售电行业将更深度融入多周期、多品种、多功能电力市场。与此同时,技术变革加速推进--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储能、电动汽车等新型要素大规模接入,推动配电网从传统单向潮流向"源网荷储"多元互动演进。
"配售电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张燕秦表示,从技术层面看,配电网正从传统的"无源网络"向"有源多元互动"的新形态加速演进。随着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储能、电动汽车等大量接入,配电网的运行方式和控制策略需要适应性调整应对,这关乎新型电力系统的神经末梢能否高效运转。从体制机制层面看,需破解市场规则、主体协同等难题,这决定着电力市场的毛细血管能否畅通,新任务带来大量新课题,需要搭建一个高水平的集政策研究、技术创新、经验交流于一体的平台,汇聚行业智慧。
与此同时,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正加速建设。2024年,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6.18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0%;占全社会用电量62.7%,同比提升1.3个百分点,连续三年超过60%。新能源市场交易电量9569亿千瓦时,占新能源发电量的52.3%。其中,全国跨省跨区中长期交易电量合计1.3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8%。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建设为配售电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未来配电网和电力市场将结合得更加紧密。
加速构建新型配电系统
配电网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的协同突破。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指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在于"供需协同",而需求侧响应的关键载体正是配电网。"过去电力系统平衡依赖电源侧调节,未来必须转向'源荷互动',需求侧将成为平衡主力,这是最经济、有效的方式。"刘吉臻强调,配电网需同时推进"技术革命"与"体制革命",通过智能化、市场化手段激活分布式资源价值。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提出,新型配电系统将承担"四大平台"功能:可再生能源消纳的智能平台、多元海量信息归集的数据平台、多利益主体参与的交易平台、电气化交通发展的支撑平台。为实现这一目标,需重点提升"四大能力":供电保障能力、防灾减灾能力、综合承载能力、需求侧响应能力。
电力系统的平衡逻辑正经历从"源随荷动"到"源荷互动"的深刻变革。这一变革不仅发生在宏观的调度层面,更深刻地重塑着作为电力系统"神经末梢"的配电网。过去单向、无源的配电网,正朝着有源、双向、互动的方向加速演进,成为实现"源荷互动"的主战场。
为应对潮流双向流动、电压波动等新挑战,业内专家认为,配电网必须进行智能化升级。通过部署先进的传感、通信和控制技术,如智能电表、配电自动化系统、虚拟电厂平台等,实现对分布式电源和柔性负荷的精准感知、协同控制与优化调度。在技术路径上,交直流混合配电、电网侧储能、车网互动、透明电网、分布式智能电网等六大技术有望成为"十五五"推广重点。
"未来配电系统将向'分层分群、群内自治、群间协同'演进,通过配电系统运营商模式,实现输配协同与局部资源优化调度。"中国工程院院士余贻鑫分析,分层集群式电网结构是适应未来电力系统需求的关键形态,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高效消纳可再生能源,通过将分布式资源的控制权下放至用户侧,利用其对自身用能情况的精准掌握,实现能源的就地优化与最大化利用;二是能够有效赋能"产消者",即同时具备生产与消费能力的现代用户。这种结构通过建立配套的激励机制,赋权于"产消者",使其从被动的电力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市场参与者,从而激发其参与电网调节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建议打造行业协同创新生态
当前,我国配电网正处在深化改革与转型升级的关键交汇点。中国能源研究会监事长韩水表示,在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和电力市场建设的双重驱动下,配电网的功能定位正发生根本性变革:从传统的单向无源供电网络,加速向有源化、交互式智能综合服务平台演进。这一转型具体体现在增量配电网改革的持续深化、分布式能源交易机制的创新突破,以及配售电一体化运营模式的逐步成熟。这些变革共同构成了当前配电网发展的关键图景。
我国电网发展正面临复杂的环境。一方面,用户对供电可靠性与质量的要求日益严苛,保供压力持续增大;另一方面,分布式光伏、电动汽车等源荷一体化成为趋势,对配电网的承载力构成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业内专家认为,以智能微电网、物联网、储能技术融合为代表的新业态层出不穷,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为新业态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健康土壤。电网企业须以开放包容的姿态,通过建立更加统一、开放的技术标准与市场规则,引导多元业态融入配电网,协同构建未来能源生态。同时,为适应配电网层面用户对于新能源就近使用的诉求,未来应进一步研究探索在配电网甚至微电网层面的局部微市场。(记者 苏南)
转自:中国能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亚游平台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