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宏观经济形势,在“稳增长”取代“控物价”成为经济运行中主要矛盾的现实情况下,应把产业转型作为“稳增长”的着力点和新动力,通过各种积极的政策措施,加快产业转型。
从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态势看,投资和出口需求萎缩,消费难以快速增长,经济增长的动力减弱。在“稳增长”取代“控物价”成为经济运行中主要矛盾的现实情况下,“稳增长”的着力点究竟应该放在哪里?“稳增长”的动力何在?
笔者认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宏观经济形势,无论如何不能再推出类似“四万亿”的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但也不能再走简单依靠投资刺激经济的老路。理智、科学的政策选择,应该是把产业转型作为“稳增长”的着力点和新动力,通过各种积极的政策措施,加快产业转型。
产业转型:“稳增长”的重要动力
经济增长是产业转型的前提和依据。经济增长必然会带来社会需求结构的改变,从而促进产业分工,导致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产业转型是经济增长的条件和基础。产业转型的速度和质量,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产业转型之所以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动力,是因为产业转型与经济增长有着相辅相成的、十分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的这种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产业转型会导致社会资源依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在不同增长率的产业之间实现差异化分配,从而提升经济总量,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的实质,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看,是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市场份额逐步提升,传统产业不断转化升级但市场份额有所下降的过程。新兴产业代表着一国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是产业转型过程中国家大力扶植发展的“朝阳产业”,因而也是劳动力、技术、资本等要素大量投入的重点行业。传统产业中的“两高一资”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则需通过严格控制要素投入限制其发展,并通过兼并重组、破产倒闭等方式,使这些行业中的落后企业实现市场整合和市场退出。
产业转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初始阶段,由于对新兴产业的投资不可能一下子迅猛增加,对“两高一资”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抑制又会导致产出下降,故新兴产业还无法弥补前者投资和产出下降给经济带来的漏损,这势必对经济增速产生影响。但随着产业转型的推进,产业转型进入加速期,这一阶段新兴产业作为快速成长的高增长产业与传统产业中一些低增长产业在总体产业格局中的地位对比关系将发生明显变化,新兴产业的投资和产出迅速增加,大大超过传统产业中发展受限产业投资和产出的下降规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显著提高。
第二,产业转型会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形成结构优化效应,促进经济增长。
产业转型是国家主导产业转换更替的过程,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除旧布新过程,也是国家产业体系和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过程。产业转型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来了结构优化效应,这种效应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其一,产业转型催生出新的主导产业并使其在产业群中的地位逐步强化,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二,产业转型使落后的产业部门发展受限,使生产要素从生产率低的产业部门向生产率高的新兴产业部门流动和转移,从而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速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其三,产业转型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这不仅能够大大提高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而且还能够增强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促进各类产业协调健康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利的产业基础和产业环境。
第三,产业转型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的集约型增长。
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建立在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基础上的。在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增长约束日益强化的情况下,这种以增加要素投入为基本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以发展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要内容的产业转型,是对传统增长方式的“扬弃”。一方面,产业转型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产业转型也是改善经济增长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力推手。只有依靠产业转型,我国经济才能从传统增长模式中解脱出来,通过要素效率提高和新增长动力的推动,实现集约型增长,进而使经济增长方式发生实实在在的改变。
第四,产业转型周期与经济周期高度相关,其通过影响经济周期影响经济增长。
产业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制于政策拉动、技术创新、制度安排、微观经济主体的主观努力等诸多因素。其中,政策拉动对产业转型的力度和进程具有重要影响。政府每项重大政策的出台,都会起到推动产业转型加速的作用,进而影响到经济的景气度,并作用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产业转型作为经济转型的核心内容,是整个“十二。五”以至以后更长时期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和主旋律。唯其如此,产业转型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也就具有持续性和长久性的特征。顺利有序并且快速推进产业转型,是实现我国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亚游平台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