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产业:休得甩开膀子干


作者:孙永剑    时间:2012-07-11





“中国的煤炭资源不能支持煤化工产业大干快上。我国煤炭储量不足以支撑煤化工的遍地开花。”对于目前我国出现的煤化工项目密集报批现象,曾经担任亚洲开发银行ADB主任能源经济学家、现任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副院长、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另有学者认为,煤化工产业在发展中出现了一哄而上、重复建设的情况,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和风险,中央也在不断加强对煤化工项目的调控管理。因此,迫切需要相适应的行业组织发挥作用。

  学者们所担忧的,正是现实当中正在发生的。据国家能源局有关人士日前透露,各地上报的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建设的大型煤化工项目达到104个,经初步测算,总投资超过2万亿元。这位人士强调,“十二五”时期仍不具备大规模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客观条件,迫切需要技术创新,继续开展更高水平的示范,来整体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

  与此同时,首个全国性煤化工行业组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简称“石化联合会”煤化工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宣告成立。石化联合会会长李勇武指出,当前煤化工产业蓬勃发展并亟待规范,成立煤化工专业委员会适应了行业健康发展的要求。

  难以遍地开花

  针对如此众多煤化工项目如此密集地扎堆上报,化工专家、原山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厅副厅长张东泉表示,近些年来,煤炭占能源消费的比重开始上升,2010年达70.4%,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多个百分点。国内的煤化工热,直接导致我国“十二五”末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2亿吨范围内的目标面临巨大压力。

  林伯强则认为,我国煤炭储量不足以支撑煤化工的遍地开花。林伯强表示,我国煤炭资源只是相对于石油、天然气来说较为丰富,但人均剩余可采储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60%。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探明可直接利用的煤炭储量为2200亿吨,以2010年全国年产32亿吨煤炭计算,可以保证开采近70年。但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加大了煤炭供应压力,所以必须动态地看待煤炭问题。如果未来煤炭产量还将大幅增长,估计能用70年的煤炭储量,也许只够用三四十年。

  “值得引起重视的是,从2009年开始,我国首次成为煤炭净进口国,净进口达1.03亿吨。2010年净进口增至1.46亿吨,同比增长40.9%。中国的煤炭问题其实已经很严重了,长期来看,一定是稀缺的,但许多人还未预见到这种危机。”林伯强指出。

  同样严重的是,富煤省份也将因为发展煤化工出现煤荒。据了解,“十二五”期间,神华集团将在宁夏形成400万吨的油品、300万吨的烯烃生产能力。根据宁夏煤炭的储量和开采能力,宁夏的煤炭年开采量只能控制在1.5亿吨,而且首先还要保证电力供应。因此,长远来看,靠省内的煤炭发展煤化工是不够的。未来10年内,宁夏将实现每年1亿多吨煤炭深加工目标,到2020年,煤化工产品产能将达到2300万吨。到时候,煤炭储量居全国第6位的宁夏反而可能出现缺煤的问题,还需要从外省区引进煤炭才能满足煤化工发展的需要。

  更为严重的是,目前尚未成熟的新型煤化工技术导致煤炭资源被大量浪费。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政策研究部主任张勇表示,我国50%以上的煤炭资源是难以直接利用的高硫煤和褐煤。从煤炭在我国能源战略体系中的定位看,优质煤炭必须优先满足电力生产需要,只有高硫煤、褐煤可考虑用于煤化工产业。然而,在拟建的煤制天然气项目中,受技术制约,50%以上项目利用的是本应该应用于电力生产的优质煤炭资源,这是对我国有限煤炭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

  有前景也有弊端

  既然煤化工产业扎堆上马目前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为何还被企业如此热衷呢?这恐怕还得从煤化工本身说起。相关资料显示,煤化工过程是将煤炭转换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产品或半产品,而后进一步加工成化工、能源产品的工业。包括焦化、电石化学、煤气化等。随着世界石油资源不断减少,煤化工有着广阔的前景。

  本报记者曾随考察团参观山西潞安矿业集团,实地了解了煤制油的过程。在潞安集团的煤制油厂区,记者看到,在一大型储气罐的上方,矗立着一枚于油田相类似的小火炬,但与油田里熊熊燃烧的火炬不同,这里的小火炬吐出的是偏蓝色比较柔和的火焰。随行的工程师说,工程技术人员通过该火炬观察监测煤制气的成色、质量以及罐内气压等等。潞安集团煤变油项目负责人指出,国家发展煤化工更多的是放在战略的高度上考虑的。

  项目负责人表示,煤的气化在煤化工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于生产各种气体燃料,是洁净的能源,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保护;煤气化生产的合成气是合成液体燃料等多种产品的原料。另外,煤直接液化,即煤高压加氢液化,可以生产人造石油和化学产品。在石油短缺时,煤的液化产品将替代目前的天然石油。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亚游平台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亚游平台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