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胶囊之乡”的浙江新昌拥有43家胶囊加工厂,高峰时其产品占到了市场的60%。但令人震惊的是,这个“胶囊之乡”也盛产“毒胶囊”,其祸根可以说是2001年重组时埋下的。
“我们对新昌县胶囊产业整顿精神的要求是‘关停一批、倒闭一批、扶持一批’。” 浙江省食品安全委员会相关人士告诉中国商报记者。毒胶囊事件发生后,浙江胶囊产业无疑又将迎来一次新的洗牌和重组。
重组留下隐患
国内胶囊生产企业多来自浙江,浙江的胶囊多来自新昌,而新昌的胶囊又多来自儒岙。据了解,新昌县有43家胶囊加工厂,其中34家集中在儒岙镇,高峰期可占到市场份额的60%。儒岙可谓是名副其实的“胶囊之乡”。而目前新昌涉案毒胶囊的9家企业有8家也出自儒岙。
“新昌之所以出现这么多毒胶囊,是政府好心办了坏事!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上次重组留下的祸根。”一位不愿公开身份的人士告诉中国商报记者。
胶囊可以说绝对是儒岙镇的支柱产业,据新昌县政府提供的资料显示,儒岙镇现有胶囊企业34家,2011年年产空心胶囊约1000亿粒,实现产值92546万元,税收总额4372.5万元,占全镇税收总额的51.2%。
对于胶囊产业的发展,当地政府也可谓费尽心机,推动了两次升级和整顿。第一次升级是1990年,那时是胶囊之乡的辉煌时刻,效益很好,儒岙占全国市场份额60%的数据也正是这个时候,“胶囊之乡”也因此而得名的。据当地一位人士回忆,“那时候全镇几乎家家都在做胶囊,”不过大部分是家庭作坊式,用手工操作,卫生条件较差。当地政府的此次升级就是将手工作坊转向了半自动化。
2001年开始的二次整顿,历时两年,在这次整顿中,90%的企业遭洗牌,到2003年底,该镇胶囊企业从整治前的327家锐减至30家。至于整顿原因,官方的说法是,当时企业鱼龙混杂,不少企业为降低成本而使用劣质明胶,还发生过本地企业互相诋毁、竞相压价等短视行为。加上2001年12月新《药品管理法》颁布,对药品原材料的要求加严,促使政府下定决心整顿。
“正是当地政府曾引以为荣的2001年的重组,却给今日的‘毒胶囊’事件埋下了隐患。”以上那位不愿公开身份的人士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他们所谓的重组不是以资金为纽带,而是简单地把原来的生产线组合在一起。
这位人士虽然不愿意公开身份,但其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中国商报记者的调查也印证了该人士的说法。
“重组后的多数企业采用的是一种股东合作制,一人来兴办厂房,并出任法人代表。生产线由不同的股东出资,生产线上的产品,以及生产销售等,也由相应股东负责。”新昌胶囊协会会长王伟良告诉中国商报记者。
目前爆出的4家生产毒胶囊的企业,也都属于合伙经营形式。内部缺乏统一监管,是毒胶囊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卓康的股东就有十几人,这些股东都管理着自己的几条生产线。这种方式类似家庭式管理,自家管自家的车间,生产和销售互相之间都没有太大关系。”儒岙镇政府相关人士如是表示。
这些企业之所以要采用这种股东合作制的重组,似乎也是政府“重组”政策下企业“迫不得已”的选择。
“不这么搞不行啊,谁有那么多钱?”当地一家企业相关人士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以前的小企业可能只有一两条半自动的生产线,但是2001年政策的门槛可能就需要七八条了,这对于那些家庭作坊发展而来的中小企业来说,显然没有这样的资金实力,于是大部分都采取这种合伙制简单重组。虽然重组了,但每个股东仍然管着自己生产线的生产和销售,与重组前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政府的初衷无可厚非,但在做出产业调整之后,仅期望以简单的联合重组方式来让企业做大做强,而并未在企业运行机制和监督管理上做好工作,这种升级重组实质上是换汤不换药,是拔苗助长。”这是业界对儒岙镇2001年重组的评价。
那么,这种重组后的胶囊企业是否真如政府所期望的,经得起市场风浪的考验呢?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亚游平台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