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要求未完成年度节能目标的地方,对于其新上高耗能项目采取“区域限批”措施。据悉,这是工信部首次在官方文件中将环保领域的“环评区域限批”引入工业节能领域,并且“区域限批”不仅覆盖新送审项目,而且还针对已纳入国家级行业规划的项目。业内人士认为,这将使得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资源型工业面临更大的环保压力。
“区域限批”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我国自2005年开展环评执法后,环评从“橡皮图章”变成了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2006年,仅环评一道关卡,就卡住了7700亿元投资项目,其中有一半以上是高污染、高耗能产业。2007年1月10日,我国掀起第三次“环评风暴”,河北省唐山市、山西省吕梁市、贵州省六盘水市、山东省莱芜市4个行政区域以及大唐国际、华能、华电、国电4大电力集团除循环经济类项目外的所有建设项目被国家环保总局停止审批。这是环保总局近30年来首次启用“区域限批”这一行政惩罚手段。
据了解,当时通报批评的82个违规项目涉及全国22个省市的冶金、电力、化工等12个行业,集中反映出3个问题:一是钢铁行业不符合产业政策、未批先建和越权审批现象严重,违规项目高达30个,占违规项目总数的37%;二是火电项目“三同时”违规现象严重。环保审批虽严,但跟踪监管能力不到位,导致许多项目正式投产后都未兑现当初的环保承诺,使环保“三同时”制度流于形式;三是部分违法项目毫不理睬国家环保总局责令停止建设和限期改正的要求,继续建设和运行。
过去对“区域限批”的解释是:如果一家企业或一个地区出现严重环保违规的事件,环保部门有权暂停这一企业或这一地区所有新建项目的审批,直至该企业或该地区完成整改。而此次“区域限批”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体单位,而是涵盖了不管是水源保护区、重点流域湖泊,还是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陆地上的危险废物污染,甚至包括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各地方只要在一个项目上出现环保严重违规,都将面临“区域限批”的处罚。
国家层面强调“区域限批”,缘自巨大的环保压力。据相关统计显示,我国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2011年,我国节能减排的6个约束性指标只完成了3个,其中宁夏、甘肃等西部省份2011年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不降反升。根据前3个季度数据显示,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等西北各省(自治区)的节能目标完成情况预警等级为一级,即“节能形势非常严峻”。2011年,环保部就分别针对德清血铅事件、曲靖铬渣事件,对浙江省湖州市和云南省曲靖市进行“区域限批”,并且直到8个月后才解除。
今年4月下旬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1%,未达到3.5%的预定降幅目标,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没有完成。据了解,为实现与国家发改委起草的全国节能目标相配合,“区域限批”政策将放弃工业节能的统计口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转而采取国家发改委的统计口径单位GDP能耗。这标志着区域限批有望走向制度化、常态化,而钢铁、电力、汽车、煤炭、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14个高污染、易污染行业无疑将受到影响。
陕西首个限批令直指“只焦不化”
西北地区工业企业对“区域限批”这一概念其实并不陌生。2007年初,陕西省韩城市(渭南市下辖县级市)工业园因区域内焦化企业“只焦不化”造成严重污染,被陕西省环保局列为实行“区域限批”治理污染地区。
据了解,该园聚集了29个焦化企业,一些项目环境相关手续不全,有的是“边批边建”或“未批先建”。这些企业大多生产规模小、工艺技术落后、生产粗放,“只焦不化”现象普遍。加上园区内污水处理和废物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废水、废渣直排现象严重。当时,国家环保部门和当地政府取缔了该园一批焦化企业,并投资5亿多元用于环境改造,并制定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打造炼焦―煤气―甲醇、炼焦―焦油―炭黑(煤沥青、工业奈)、工业废水―熄焦等8条循环经济链条。在“区域限批”后的8个月时间里,当地政府加大整治力度,制定了《关于焦化水泥行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先后关闭了生产工艺落后的11条焦化生产线、4条水泥生产线和13家洗煤厂,完成了龙门钢铁集团高炉除尘设施改造工程,清理煤堆、沙堆和渣堆200多万吨,清除垃圾3.3万吨,复垦绿化1000多亩等,使该地区的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经陕西省环保局会同国家环保总局西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检查验收,韩城市被正式摘掉了影响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紧箍咒”。
陕西近日又有一则新闻:投资40多亿元的陕西延长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一期甲醇、醋酸项目在运行8个月后被环保部门紧急全面叫停,其原因是由于工业园区的环保系统未能与企业同步建设投用,使得该企业的生产生活污水没有合法排放通道。该项目虽然每年上缴超过1亿元的税费,但不能以此来作为污染环境的交换筹码。
长期以来,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似乎成了一些地方两难的选择。在西北一些地区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疯狂扩张中,常表现出特殊利益结合现象:一方面,某些地方政府通过上大型重工业项目,追求短平快的业绩;另一方面,在地方政府庇护下,一些企业把全民的资源环境变为一己私利,而且不顾后果。这种现象不但干扰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而且侵犯了百姓权益。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亚游平台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