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高收入国家难点重点仍是农民


作者:马晓河    时间:2012-05-15





中央对今年“三农”工作的要求是稳中求进、好上加好。那么,如何在连续八年增产增收的高基数上继续前行?农产品供给和市场价格如何在多种影响因素叠加交织的变数中保持稳定?农业农村发展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出的高要求下延续向好势头?这都是今年“三农”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对当前“三农”形势的总体判断

  从总的方面来看,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第一,当前是农产品供给最丰富的时期。在粮食“八连增”的前提下,农产品供给形势很好,市场供给丰富,这对抑制通货膨胀、保障粮食安全、保障人民的生活以及国家的宏观调控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今年小麦长势良好,早稻面积增加,夏粮有望再次丰收。

  第二,当前是农民收入达到最好的时期。这几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加快增长,连续八年增幅在6%以上。其中一个明显的特点是,2010、2011年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连续两年缩小。这在当前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的背景下,是一个不小的贡献。今年1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长12.7%,远远高于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和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幅度。

  第三,当前是农民非农化最快的时期。随着进城打工体制障碍的不断弱化,进城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2011年我国进城打工农民达到1.53亿人。农民进城打工大大推进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到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达到51.3%。

  第四,当前是在强农、惠农政策下,支持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力度最大的时期。一是新农合标准不断提高。今年每位农民增到每人每年240元,其中,中央和地方政府补贴200元。二是实现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原来“十二五”规划的全覆盖时间是2015年完成,而今年到年底提前实现制度全覆盖。三是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也相应提高。这些制度安排都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对稳定社会、扩大消费、促进农业农村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可以说,当前农民对政府的认同度前所未有,对国家政策的评价也最高。

  推进农业农村发展,有三方面的隐患需要重视

  在看到农业农村发展好形势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三农”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遇到的挑战和压力更加巨大,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首先,在资源环境条件的约束下,土地、水等越来越少,农产品的增产空间在变小,农业收益率在下降。

  一是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不断侵蚀了大量土地,并与农业争夺水资源,使得农业在越来越小的资源空间上发展,增产增收的压力越来越大。

  二是农业发展已经进入高投入、高成本的时代,农民经营农业的机会成本和直接生产成本都在提高,而收益率在不断下降,这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营农积极性。

  三是虽然这些年的农业基础设施在改善,但是农业靠天吃饭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

  四是在土地、资本等稀缺要素大量向外流失时,农业的现代物质技术要素投入严重不足。

  其次,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得到根本破除,依然是制约农村发展的一个体制障碍。这些年农村改革虽有大的进展,但是影响农民进城的土地制度、金融制度、人口流动制度还没有重大突破。最根本的是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破除,这是影响农业、农村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一是农民对土地的权利占有不充分,土地流转和征用收益被大量侵蚀。农村土地虽然是集体所有,土地承包关系也长久不变。但是,不少地方在土地流转方面,不尊重农民的意愿,搞强制流转;在土地征用方面,农村土地都必须先变为国有后才能进入一级市场,在征用过程中,土地卖给谁,卖多少钱,收益怎么分配,这些都不由农民说了算。

  二是由于历史原因,农民资金获取也受到金融的城乡二元制度影响。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突出问题是,政策性银行缺位,商业性银行退位,民间金融不到位。目前,按照职能分工,农业开发银行业务是针对农产品收购企业的,农业银行业务是针对农村企事业单位的,信用社是对农民的。多年来,各大银行从县及县以下纷纷撤走营业机构,信用社随着改革也出现了非农化倾向,农民贷款难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尽管国家推出了在农村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但是由于政策体制的种种限制,进展缓慢,效果不显著,农民贷款难还未根本缓解。

  三是农民有权利进城打工,却没有权利落户。尽管我们制定了允许和鼓励农民进城落户的具体政策,但由于农民变市民缺乏成本分担机制,各级地方政府以及相关的利益集团,谁都想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享受农民进城、土地农转非所带来的红利,却不愿意承担农民市民化的各种成本,都千方百计地想把成本压到最低。因此,出现了以土地换户籍、宅基地换社保、换住房等怪现象。本来农民应该无条件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现在却加上了种种限制条件,这不公平。这样,当农民的户籍以及社会保障权利被限制之后,就仅剩下进城打工了。所以说,在当前的二元制度安排下,由谁来承担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是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允许和鼓励农民进城的关键所在。

  第三,城乡公共服务供给和基础设施建设差距大。多年来,尽管国家对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在公共服务供给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着城乡两套供给制度,由此形成城镇特别是大中城市公共服务资源供给量大、质优,而农村公共服务资源供给量少、质不优。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亚游平台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亚游平台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