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铁联运,可持续发展路在何方?


作者:罗鹏 周国东    时间:2012-05-08





  近年来,海铁联运因其巨大的运能、较低的运输成本、较少的污染排放等独特优势,成为世界各国优先发展的运输方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交通运输部已经将加快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建设畅通、高效、安全、绿色交通运输体系,作为我国构建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相对于发达国家和我国港口集装箱巨大的“吞吐量绝对值”而言,我国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发展仍然滞后。


  是什么因素制约了我国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我国应采取哪些措施促进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可持续发展?近日,记者采访了业内有关专家。


  我国集装箱海铁联运起步虽早发展相对缓慢


  业内专家指出,我国集装箱海铁联运起步较早,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上海、宁波、连云港、青岛、大连、深圳、厦门等沿海港口,纷纷依托已开通的多条至内陆省份的“五定”班列(定价、定点、定线、定车次和定时集装箱专线,开展海铁联运业务。10余年来,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大气候已在我国沿海港口形成———


  目前,我国大连港/营口港—东北地区、天津港—华北/西北地区、连云港/青岛港—新亚欧大陆桥地区的集装箱海铁联运已具一定规模,成为全国最主要的三大集装箱海铁联运通道。此外,上海、宁波、厦门、广州、深圳、北部湾等港辐射华东、华南、西南地区的集装箱海铁联运规模也在逐步扩大。大连、营口、天津、连云港等4个港口的集装箱海铁联运运量,约占全国总量的一半左右。


  但这“看上去很美的表象”背后,是我国集装箱海铁联运数量上的尴尬———


  2010年,全国铁路完成集装箱运量425万标准箱,其中集装箱铁水联运运量162万标箱。铁水联运这一数据与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巨大数字相比,显得微乎其微:2010年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45亿标准箱,2011年达到1.6亿吨,自2003年以来一直蝉联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一。


  同时与世界海铁联运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也很大。以鹿特丹等港口为例,海铁联运集装箱数量的比重达到了20%。而加拿大、澳大利亚集装箱海铁联运量一般占总量的30%以上。


  “虽然我国开展集装箱海铁联运的时间已很长,但从整体上看,铁路运输在港口集装箱集疏运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广州港集团董事长陈洪先说。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亚游平台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亚游平台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