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提出,要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为了准确了解当前农村居民家庭消费需求变化和未来农村消费预期情况,从而制定行之有效的刺激农村消费的政策,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连续五年开展了辽宁省农村居民消费问卷调查。
最新调查显示:当前农村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收入结构日趋多元化,农村居民消费呈现升级态势,交通工具消费成为未来农村消费的新亮点,但支出增长较快导致农民未来大宗消费动力不足。如2012年样本农村家庭中,有大宗消费品购买意愿的占比与2011年基本持平,但较2010年下降10.4个百分点;在2012年有购买大宗农资商品计划的家庭为25.6%,同比下降近10个百分点,购买意愿连续两年下降,其中支持农业生产的运输工具占比较大。同时,房地产调控政策,也导致农村居民购房意愿下降,特别是当前购房用于投资的比重下降明显。
尽管2011年持续增长的农村消费市场,已成为扩大内需的新亮点,对经济增长有比较明显的提振作用。但调查显示,仍存在多种因素制约农村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扩大。
物价上涨抵消了农村家庭增收的效果。2010年下半年以来物价上涨较快,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幅度尤为突出。虽然对农民的增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农产品的价格上涨主要是在流通领域,农民实际获益有限,且农民所需日常生活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同样上涨幅度很大。如,食品和农业生产所需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不断上涨,个别农资产品的涨幅甚至远远超过了粮价上涨幅度,这就造成农民实际可支配收入不但没增,甚至出现略有下降的局面,从而影响到农民的消费能力。辽宁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支出12241元,高于当期收入3944元,增长27.5%,高于收入增幅7.4个百分点。其中生活消费支出占比达44.2%,增幅高于收入增幅0.3个百分点,交通通讯、食品和家庭用品增幅最高,分别为28.7%、23.5%和21.7%。
农民收入水平仍然偏低,收入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居民的消费不仅取决于近期收入,还与他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有密切关系。即使居民即期收入提高,也未必会明显提升消费。此外,农村居民收入较不稳定,也制约了农村居民提高当前消费的积极性。一是农民卖粮方式单一,利润被中间环节侵蚀,增加了农民增收的难度。问卷显示,农民今年的卖粮方式没有发生改善,仍为等待企业或者个人上门来收,这样的家庭占比约56.6%,较上期提高8.9个百分点,直接向收购企业或者国家粮库打听价格者较少,甚至约有23.7%的农户通过与上门收购者商量来获得粮食价格。在这种价格传导机制中,农户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在农产品价格高涨的同时,农民却享受不到价格提高的好处。二是目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依然较大,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47倍。农村外出务工收入受经济形势等各种因素影响较大,收入不稳定,并且务工人员专业技能较低,收入水平较低。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成为农民消费后顾之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导致消费信心较低。调查显示,医保和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分别为43.4%和57.4%,虽然比以前进步很大,但与城市基本全覆盖相比还相差较远。农户保险均以政策性保险为主,非强制保险发展缓慢。参与各类保险农户总计占比为78.8%,其中医疗保险占比72.9%,养老保险占比55.1%,而农业保险和财产保险均不足10%,农户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参保率低直接制约了农户获取生产类和消费类信贷的能力。
农村消费环境较差严重制约居民消费。调查显示,虽然85.4%的农户认为交通出行还算方便,但大多数农户认为农村商铺网点分布比较分散,规模过小,而去城市消费还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也提高了消费成本。同时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农村居民利用现代金融的意识较为薄弱。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二的居民预计购买大宗农资商品的家庭选择全额现金付款,采用信用卡付款和银行贷款的比例不升反降。另外,农村地区的商品流通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还很薄弱,难以适应农村市场快速扩大的需要,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商品流通秩序较乱,很多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市场,严重损害农民消费者的利益。(刘田军)
来源:金融时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亚游平台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