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能源结构、控制燃煤总量
1月10日,大雾再度侵袭京城。当日北京市环保局环境监测中心官方微博发布各区单站最高浓度值显示,城六区、东南和西南部地区各站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快速增长,单站最高小时浓度在300到560微克/立方米之间。
从美国驻华使馆对其监测出的北京PM2.5数据“Crazy bad(糟糕透顶)”的描述,到“围脖们”的呼吁探讨,再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向全社会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PM2.5经历了一次快速的升温过程。尽管有数据显示,近10年来我国PM2.5年均浓度呈下降态势,但2010年年均值与即将颁布的“新国标”比仍超1倍。
针对这种状况,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纷纷宣布将在2012年展开PM2.5数据监测。PM2.5监测将如何展开?其又将倒逼哪些能源行业进行转型?本报记者就此展开了采访。
监测之难并非技术
关于PM2.5监测,环保部给出的时间表为:2012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PM2.5和臭氧监测,2013年在113个环保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开展监测,2015年在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开展监测。2016年1月1日,将是新标准在全国实施的关门期限,届时全国各地都将按照新标准监测和评价环境空气质量,并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
“其实开展PM2.5监测的难度并不大。”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周嵘告诉本报记者,“中国气象学界对PM2.5的研究在10年前就已展开,现在中国不缺技术。进一步说,PM2.5是PM10当中的一部分,在原来监测PM10的点上在增加一套监测PM2.5的设备就可以开展。”
据北京市相关负责人介绍,启动PM2.5监测工作基本需要进行四方面的准备:申请资金、订购监测设备;优化监测网络布局、单机和系统调试;升级环保监测中心的网站,调整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收集分析信息系统;人员培训。
虽然环保部环境监测司副司长朱建平表示,因为设备采购、资金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立即开展PM2.5监测工作还有一定难度,需要逐步推开,但目前一些城市已经有PM2.5监测时间表。北京市环保局监测处近日宣布,今年将建PM2.5监测站,理论上总数不会少于27个;上海市市长韩正表示,上海将力争列为国家首批发布PM2.5监测数据的城市之一;江苏也将在现有的17个PM2.5监测点的基础上,再建68个PM2.5监测点。
将倒逼行业转型
对于PM2.5,中国的政府部门与业界专家并非后知后觉,早在2009年,许多专家就递交了将PM2.5纳入强制检测的污染物范围的建议。2010年,《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出台。遗憾的是,PM2.5仍未受到重视,而只提供了参考限值。
“PM2.5引入标准之争,其实是一场群体利益的博弈。”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引入PM2.5意味着要地方下大力气改善环境质量,如果执行严格的环境标准,地方以后在上项目方面将会受到很大的牵制,换句话说,就是政府政绩将会受到很大影响。”
上述人士称,此次公众与媒体的力量使得停滞不前的PM2.5监测工作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数据公布之后,中国将迎来行业转型。”他说。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亚游平台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