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三年,如同白驹过隙,不过一个瞬间。
然而从2009年初长春高新区启动新一轮发展至今,用了仅仅三年——也只是历史长河的一个瞬间,创新实干的长春高新人就把一段光辉的岁月,镌刻在了长春高新区辉煌的发展丰碑上。
三年间,长春高新区按照省市领导的要求,把重大项目的谋划和建设作为区域发展的命脉,全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引进大项目、好项目,把目光锁定世界500强、央企、大型民企和行业强企,用重大项目引领区域整体的发展。
三年间,长春高新区“攻央企、引龙头”,通过项目建设,吸纳各类发展要素,提升产业层次,促进结构调整,坚持优化项目选择,以存量带增量、以资源促发展、以增量调结构。那一幕幕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一串串令人振奋的数字,展示着长春高新区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所带来的丰硕成果:三年引进内资634.7亿元,是之前18年总和的2.07倍;利用外资26.2亿美元,相当于前18年的总和……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审视新一轮发展三年来的历程,我们可以寻到一个注解——正是由于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重点突出、特色鲜明,长春高新区的产业发展才充满生机和活力,长春高新区的发展能量才得以加速积聚,长春高新区的发展前景才愈发灿烂辉煌!
中外客商纷至沓来 资金资源如潮涌动
新一轮发展三年来,累计引进内资634.7亿元,是18年总和的2.07倍;利用外资26.2亿美元,相当于18年总和。与34户央企洽谈合作项目58个。其中,中石油东北地区燃气运输总部等4个项目已投入运营,兵装新能源产业园、中航产业园等8个项目已开工建设,中信电子科技总部基地、国控吉林物流基地等7个项目正式落位。低碳产业园科技生态碳汇区、四季城等18个项目已签约。
新一轮发展三年来,长春高新区围绕构筑特色产业基地,紧盯国际国内500强,全力“攻央企、引龙头”。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他们始终坚持把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打造大园区作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主攻方向和重中之重。瞄准央企和“龙头”招商引资,早已在高新区深入人心,早已成为共识共举。中外客商纷至沓来,资金源源不断涌入,三年辛勤耕耘,使这里成为投资的热土,产业的聚集地。
根据新一轮发展规划,确立招商重点,是招商工作的重要环节。三年来,长春高新区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严格按照新一轮发展战略确定的“六大主导产业”、“七个产业园区”、“五个产业基地”、“四个功能中心”的定位和布局,确立招商主攻方向和重点项目。
突出引进央企龙头项目。盯紧央企和国内外500强企业,全力开展“攻央企、引龙头”攻坚行动,引进了一大批战略投资者。高新区正在与34户央企洽谈合作项目58个。其中,中石油东北地区燃气运输总部等4个项目已投入运营,兵装新能源产业园、中航产业园等8个项目已开工建设,中信电子科技总部基地、国控吉林物流基地等7个项目正式落位。低碳产业园科技生态碳汇区、四季城等18个项目已签约。2011年,借助市政府在北京召开的基础设施项目推介会,高新区与央企签约多个项目。随着央企项目的入驻,有效带动了产业集聚,形成产业园区、基地、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打造长东北核心区万亿战略新兴产业隆起带奠定了基础。
突出引进高端服务业项目。坚持把高端服务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突破口,加快培育文化创意、软件服务外包、现代物流、总部经济等新业态。在文化创意产业上,已经形成了园区式发展格局。高端服务业的健康发展,有效带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初步形成了工业和服务业双拉动增长格局。
突出引进研发平台类项目。围绕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不断强化科技招商,在引进央企的同时注重引进研发机构。
招商引资是开发区的生命线,没有企业、没有项目,就没有发展动力。长春高新人深知,要想大招商、招大商,就必须创新招商方式。要实现招商引资的目标,不仅要靠区域资源禀赋聚拢人气,更要从体制机制以及招商策略等多方面吸引投资者的目光。
高新区打破固有用人机制。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媒体上发布广告,面向海内外招聘了一批有经验、懂专业、有人脉的招商干部,组建专业招商局,基本形成了按专业、分领域招商的工作格局。别具一格招纳贤才,让更多人看到了高新区的魄力。而“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招商模式,更是有效地推动了高新区招商引资工作的进行。
孙政才、王儒林等省领导对招商工作高度重视,亲临签约仪式现场。高广滨、崔杰、孙亚明等市领导多次赴北京拜访央企,与中航工业集团、中国兵装集团、中国建材集团、中机集团、国药集团等企业就项目落位、进展情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沟通。高新区管委会领导带领相关招商部门主动出击、对接洽谈,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充分利用东北亚博览会、农博会等大型展会平台,邀请企业参会参展,促进了项目签约。同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招商宣传、建设了国内一流并具有世界水准的长东北核心区规划建设展览馆,如今已成为对外招商宣传的重要阵地,富于特色的招商宣传不仅提升了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区域增值和产业集聚。
新一轮发展三年来,长春高新区以全新的体制机制,创新性的方式方法,浓郁和谐的招商氛围,开创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全新局面,吸引了一大批投资主体和消费群体。一批“国”字号企业纷至沓来,知名企业纷纷进驻。中石油东北地区燃气运输总部等4个项目已投入运营,兵装新能源产业园、中航产业园等8个项目已开工建设,中信电子科技总部基地、国控吉林物流基地等7个项目正式落位……这是引领长春高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奠基之作。一个个重大项目串联起来,凝聚成长春高新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中流砥柱。
央企龙头强劲引领 发展能量加速积聚
新一轮发展三年来,开工建设产业项目185个,完成投资785亿元,开工面积1361万平方米,其中投资百亿元以上项目3个,10亿元以上项目30个,亿元以上项目86个。兵装新能源产业园部分投产,中航产业园部分主体框架封顶,一轿质保中心项目部分投入使用;鸿达疫苗、百克生物主体完工;长东北钢材物流基地一期投入使用。
在市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高广滨回顾过去五年工作时指出,紧紧抓住投资拉动和项目带动这个关键,150个重大项目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五年累计完成投资近万亿,既有力促进了当期发展,又为未来奠定了坚实基础。
透过党代会报告,我们可以看出,过去5年来我市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投资拉动和项目带动,离不开重大项目和龙头项目的强力支撑,重大项目和龙头项目对发展的支撑,不仅体现在当下,而且着眼于未来,也为我市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保证。
瞄准战略投资者,紧盯产业化大项目,三年开工建设产业项目185个,完成投资785亿元,开工面积1361万平方米……新一轮发展三年来,长春高新区的发展实践,既有力促进了当期发展,又为未来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也恰好验证了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的内容,验证了市委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
长春高新人始终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以积极的态度落实省委、市委确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咬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全区结构调整方向的龙头项目不放松,一批关系长远、关系全局的重大项目陆续开工,成为新一轮发展三年来长春高新区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记者了解到,为使项目建设如期开工,高新区精心组织,搞好服务,狠抓项目推进措施的落实。细化项目推进计划,对现有投资项目逐一梳理、逐一分析,对每个项目都制定详细的建设计划,细化具体的推进措施,一个一个排进度,一项一项抓落实;明确项目推进责任,建立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将已确定的重点项目推进任务分解到每位领导,明确目标,强化责任,加大力度,营造抓项目、促投资、保发展的浓厚氛围;强化项目推进机制,成立了专门机构,全过程跟踪、服务重大项目;对重大项目实行联系会议制度,及时帮助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保障重大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正是由于高新区的优质服务,推动了企业更好地发展。截至目前,兵装新能源产业园部分投产,中航产业园部分主体框架封顶,一轿质保中心项目部分投入使用;鸿达疫苗、百克生物主体完工;长东北钢材物流基地一期投入使用;除央企外,以一些世界500强企业为代表的名企也纷纷落户长春高新区。目前,法国佛吉亚公司的汽车排气系统项目,日本日立公司4D镜头、汽车高档后视镜项目,长春汉高表面技术有限公司聚安酯项目已经开工……
作为高新区央企的代表,兵装集团天威新能源长春有限公司的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5亿元,占地面积5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该项目规划建设五个项目,主要包括:年产90万kW/340台2.5MW、3.0MW风电整机项目;年产90万kW/340套2.5MW、3.0MW风电叶片项目;年产1000台风电专用箱式变电站变压器项目;年产100MW光伏电池组件项目及与产业园配套的公用设施项目等。项目2010年开工建设,计划2012年建成。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可实现产值75亿元,税收3.13亿元。
其实,兵装天威新能源项目只是长春高新区众多落位项目中的一个,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其他诸如长春航空科技产业园长航液压扩能搬迁项目、中粮集团投资的吉林省华宇现代农业加工储存物流项目、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投资的长生所整体迁移项目等等,都已顺利开工建设,有的已经建成投入使用,并达产达效。另外,中信电子科技总部基地、国控吉林物流基地、中农发长春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等7个项目正式落位。低碳产业园科技生态碳汇区、四季城等18个项目已签约。
大手笔为高新区未来奠基。
目前,长春高新区重点项目的谋划与建设者们,依然在争分夺秒,克服困难,不断拓展重大项目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为高新区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构建起更加有力的战略支撑!
经过三年的新一轮发展,已经进入项目建设的高峰期、创新创业的活跃期、市场化运作的成熟期、体制机制的完善期、建设投入的回报期的长春高新区,新的征程已然开始。奋进跨越中的长春高新区,也正在谱写着一曲开发与开放双重跨越、经济与社会双重起飞的激昂乐章。
来源:新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亚游平台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亚游平台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