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刘延琳教授团队完成的“中国本土葡萄酒酵母种质资源创新与产业化应用”,今年5月通过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持召开的成果技术鉴定,填补了国内本土葡萄酒酵母生产空白,为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微生物种业”安全提供了技术保障。与此同时,该科研成果也经过近10年规模化产业应用,实现了对进口葡萄酒酵母30%的国产化替代,并批量出口至欧洲传统葡萄酒主产国。
此项成果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烟台张裕葡萄酿酒股份有限公司、中粮长城酒业有限公司、宁夏大学、御马国际葡萄酒业(宁夏)有限公司、上海鼎唐国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
中国工程院孙宝国院士、陈坚院士,中国酒业协会执行理事长王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白逢彦研究员等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成果创新性突出,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推动我国葡萄酒产业科技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刘延琳教授团队相关成果累计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件,培训了大批葡萄酒专业技术人才,成果推广应用到我国所有葡萄栽培区,并辐射其他果酒行业,增加了果农收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目前,刘延琳团队研发的本土酵母应用已覆盖全国30个省区,并向以黑尚莓、嘉桐等为代表的果酒行业辐射,有力带动了果酒行业的发展。此外,经过规模化产业应用,现已实现30%的市场占有率。CEC01和CECA这两个新菌种生产的葡萄酒活性干酵母已批量出口至意大利、德国、西班牙等欧洲传统葡萄酒主产国,世界葡萄酒从此也有了来自东方的“中国风味”,为世界葡萄酒增加了一抹靓丽的中国色彩,提升了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美誉度。
这一研究成果为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微生物种业”安全提供了技术保障,填补了我国葡萄酒酵母从自主研发到规模化产业化应用推广等一系列空白。相关研究成果累计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件,已推广应用到上千家葡萄酒、果酒企业,辐射带动了葡萄栽培区产业发展。
刘延琳表示,其目标是针对我国葡萄酒各产区存在的不同问题,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工艺配套技术体系,获得优质产品,表达和固化产区风土,提升中国葡萄酒的质量,即“中国风土,世界品质”。
转自:消费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亚游平台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